提高创新浓度,让企业放手去干
发布日期:2024/12/9 10:17:21
浏览次数:
点赞数:
收藏数:
关注数:
【赞一个】 【举报】 【收藏】 【关注】
提高创新浓度,让企业放手去干
金台资讯
2022年11月最后一天,ChatGPT横空出世。国内风投机构四处寻找“中国的ChatGPT”,发现国内唯一选择,就在上海。在ChatGPT发布一个多月前,MiniMax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自研大模型的智能交互产品。
近年来,上海企业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为牵引,发挥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优势,努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攻城略地,为培育集聚新质生产力发挥了企业主力军作用。
模式之变
2013年,好莱坞导演以上海为主要取景地,拍摄了电影《她》,讲述了一段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奇幻故事。十年后,上海MiniMax公司研发出可情感陪伴和交流的人工智能产品,已拥有数千万用户。
ChatGPT宣告人类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2021年,闫俊杰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创立了MiniMax,从0开始,自研文本、语音、视觉三模态的大模型。
企业开发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投入算力、数据和算法技术。通过把人类数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字、音频、视频等数据都交给AI,设置算法和参数,让机器实现深度学习并产生推理能力。
创立之初,MiniMax投入了所有,进展仍不理想,员工觉得自己的大模型就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所以把它叫作“abab(阿巴阿巴)”模型。但大家始终没放弃,直到2022年秋天“abab-4”模型推出,实现了人机对话。此后,公司陆续发布语音、视频、音乐模型,如今自研模型每天与全球用户进行超30亿次交互。在用户高频次交互训练下,公司日前推出新一代模型“abab-7”。
副总裁刘华说,公司在模型算法上始终坚持全栈自研,会坚守大模型主业,奋力追赶国外水平,力争早日成为全球大模型领军企业。
颠覆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重大区别。两年多来,上海已有日日新、abab、书生等34家大模型过审。今年7月,商汤发布“日日新5.5”大模型,交互效果和多项核心指标对标GPT-4o。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成倍增长、极大提高上。
给商汤Vimi一张任意风格的照片,就能生成和目标动作一致的人物类视频;
扔给“海螺AI”数百页的文档,1分钟之内可归纳出要点,还可自动生成PPT;
在B站看视频,AI可以自动生成视频总结和情节目录,还可选情节观看……
算法、算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无一不需要下大力气突破。过去十年全球AI算力需求增长了30万倍,高品质中文数据已遭遇瓶颈……上海必须加快生态能力建设。
位于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是徐汇区和临港集团联手打造的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成立一年多来,已聚集起100家大模型的行业企业。
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分析说,模速一方面瞄准大模型创业企业痛点提供服务,在园区起步之初就提供算力调度,如今又强化数据服务,市里成立的算力公司、语料公司都落户园区,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促进其成长为“超级个体”。 下转 6版(上接第1版)另一方面,模速对企业精挑细选,既看企业实力和素质,又要看企业在产业链所处的生态位,努力形成上下游链式反应,打造互为客户、互相验证、互相赋能的生态,推高创新生态的浓度,促进企业运用新要素、进行新组合、形成新成果。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要扬长避短,发挥上海场景、金融、营商环境优势。从20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历程看,要高度关注创业企业、大力鼓励私企民企,创造条件让他们放手去干。”陈海慈呼吁。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革新。机构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GDP贡献15.7万亿美元。
上海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超350家,面对机遇,各类企业正提升科技密度和研发强度,找准产业生态位,避免低水平重复。
紧邻模速空间的澜码科技,是第三方机构,根据客户需求筛选最适合的大模型,打造AI Agent(数字助理),加快行业应用。
据澜码科技创始人周健介绍,公司与漕河泾探索打造AI“政策管家”,可根据企业特点,把数千条政策量身定制为“政策服务包”交给入驻企业;澜码还开发了银行信贷报告AI助手、跨境电商AI助理,助力行业降本增效……
效率之变
走进位于上海张江机器人谷的傅利叶公司,如同进入了“钢铁侠”的工作间。傅利叶首款人形机器人GR-1,就站在工程师当中,进行各项能力的开发训练。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载体,也是最佳应用场景。”傅利叶董事长兼CEO顾捷告诉记者。
人形机器人兼具小脑的运动能力和大脑的认知能力。“没有AI大脑的机器人,更像是玩具。”在顾捷看来,机器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过去并未实现智能化。当人形机器人具备了AI大脑,原先3—5年迭代才能实现的目标,可在半年内做到“眼明手快”。
“人形机器人本身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可以赋能千行百业。我们正在构筑研发优势,期待打造上万台机器人的制造线,用机器人等新生产工具来制造机器人。”顾捷说。
企业具备洞察市场需求和布局科技前沿的独特能力。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特斯拉、英伟达等一众顶尖选手都在加大投入。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或超100亿台。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元。
由于人形机器人30%零部件可与电动汽车通用,上海产业优势加速释放。2023年,国内发布12款人形机器人,4款出自浦东。
智元机器人由B站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在上海创立,那是2023年初,很快汇聚起一批业界牛人和热爱机器人的年轻人,仅用半年就推出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今年8月又发布远征、灵犀等5款商用人形机器人产品。
在智元数采超级工厂,上百台远征A2-W机器人与工人一对一搭档。工人手持遥控操作设备,模拟工业操作。机器人双臂灵活、有样学样,采集的数据将进一步用于机器人训练。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告诉记者,大型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大部分完成了自动化,但还有30%的“柔性场景”难以进行自动化处理,比如分拣和装配岗,特别是线束等柔性材料的装配。这类岗位难以用传统工业机械臂替代,又面临招工难问题,对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十分迫切。
具备人工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可自动进行任务编排。如果再研发出高精度灵巧手,有望迅速投入实际应用。
“如果机器人的价格与工人1年半工资相当,工厂会毫不犹豫大规模部署。”姜青松表示,工业“柔性场景”的需求量巨大。智元机器人在商业化和产业化布局速度很快,今年四季度将部署数百台人形机器人,迭代升级后会加速铺开,依次进入工业、交互、科研、物流领域,最终进入家庭。
结构之变
“现代化的最根本竞争,是质的竞争。新质生产力就体现这种质。”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分析说。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所在。新质生产力正推进产业结构加速演进,从数量型扩张进入质量型增长。
上海企业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组织高素质的新劳动者,运用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和各种新生产工具,借助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相促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中微公司发力集成电路设备、泛半导体设备,今年夏天已“逼近自主可控”;
上港集团在罗泾码头投用有“智慧大脑”的全自动运输车,西井科技的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车队落地英国第一大港;
璞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创业加速器之一,十分关注能改变生产关系的商业机会,在沪投资了非夕科技、大界机器人、上海银基等企业。璞跃中国项目总监周涵洋认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产业都可以改变生产关系。
“未来人工智能将像互联网一样,不断开放应用场景,重塑一个个传统行业,并孕育新的行业。这个智能化、AI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过程,也是创造发展增量的过程。”周涵洋告诉记者。
在新变量作用下,各行各业最初还会按照现有逻辑运行。但接下去,人工智能等技术会赋能各个行业,按照机器人逻辑再造流程,像搭积木一样重塑各个产业。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上海各类企业需要把握产业变革趋势,用好上海优势,发挥企业配置资源长项,迎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洗礼,向着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目标全力进发,努力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