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展卷实现名画共享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2/12/30 22:58:56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动态”展卷实现名画共享
来源:北京晚报
2022年,美术经典的活化利用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展馆里,更多瑰宝经过修复保护走出库房与观众相见;在荧屏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美术类节目,用创新科技手段讲述名画故事,实现“破圈”传播;与此同时,围绕美术名家的学术研究走向深入,让美术经典为今天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展览上新
美术经典频频亮出来
2022年,国内主要美术馆重磅展览频出,经典佳作纷纷展卷,让观众得以欣赏艺术珍品,共享文化盛宴。
这一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了多个高质量展览,充分发挥藏品资源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美在新时代”系列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最具影响力的展览品牌之一,在3月和11月分别推出了第二期、第三期典藏精品特展。其中,第二期特展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调出了很多纪录老一辈艺术大师创作经历的珍贵典藏影像,让展览更富历史深度与厚度。
在邓拓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策划“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作品贯穿近1000年,基本囊括了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流派和画家。“品读文与画——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精选了300余幅馆藏名家经典文学插图作品,大多数作品为第一次公开展出,更有多件作品为首次全套亮相。
除了中国美术馆,其他不少展馆在策展中也采取了更生动的呈现方法,融合了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南池子美术馆基于室外的园林水景,将诗词吟诵、西域乐曲、飞天乐舞等表演加入到“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的动态展览部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将8座代表性的复制石窟“搬进”美术馆,为观众带来敦煌石窟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此外还设置数字艺术单元,让古代飞天神话与今天的元宇宙碰撞出火花。
传播升级
科技助力名画动起来
伴随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愈发成熟,2022年涌现了众多以美术经典为主角的节目,打造影像化、数字化的美术馆,让全国各大美术馆的馆藏经典打破界限,“飞”入千家万户。
2022年3月,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开播,以每集12分钟的短片形式,一集围绕一件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讲述作品背后艺术的突破、画家的品格、文化的传统、时代的精神。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吴冠中的太湖鹅群……一幅幅静态的美术作品纷纷在3D建模技术下动起来。有网友点评:“仿佛走进了画家眼中的世界。”
让名画动起来的,还有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节目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激发出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同时还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创意新颖的舞台表达,为观众带来“诗画盛宴”。
在这类节目中,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带来了崭新的视听效果,降低了读懂艺术的门槛;另一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众多美术界专家学者的解读,能够帮助观众更深入地欣赏作品背后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价值。
学术探索
艺术名家研究沉下来
围绕美术经典作品,人们不仅关注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而且希望通过对其深入研究,从而促进当代艺术创作。2022年,国内美术馆、艺术机构开展了不同切入点的学术项目,以解答“经典何以成为经典”,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创作经验。
美术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手稿,是探索艺术家创作历程的重要线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在2022年举办了“叶浅予主题创作与插图艺术研究展”,以大量创作手稿揭示叶浅予先生的写生与创作方法,所有作品皆为入藏以来首次展出。
而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用大量素描与彩绘手稿,揭秘了“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油画《父亲》的创作过程。中央美术学院长期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名家进行研究和展示,在2022年也举办了“人生如画——戴泽先生百岁艺术展”暨“老先生新时代”美术作品展,通过直播导览与线上沙龙活动等形式,弘扬“老先生”留下的丰富精神财富。
一些艺术机构也以开放的姿态,展现美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11月举办的北京画院2022学术年会,29位学者相聚云上,共话齐白石的诗与画。学者们的分享和交流全程直播,数万网友的“围观”,也助推了齐白石研究热。 (记者 王广燕)